日常生活中對于IC卡、RFID卡并不陌生常常能夠見到,在交通方面最多的交通卡相信很多人每天都會用到,那么他們的區別讀者朋友們了解嗎?
IC卡的定義 :
IC(Integrated Circuit)卡是1970年由法國人Roland Moreno發明的,他第一次將可編程設置的IC芯片放于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功能。“IC卡”和“磁卡”都是從技術角度起的名字,不能將其和“信用卡”、“電話卡”等從應用角度命名的卡相混淆。自IC卡出現以后,國際上對它有多種叫法。英文名稱有“Smart Card”、“IC Card”等;在亞洲特別是香港、臺灣地區,多稱為“聰明卡”、“智慧卡”、“智能卡”等;在我國,一般簡稱為“IC卡”。

IC卡的分類:
第一種分類方法:IC卡根據卡中所鑲嵌的集成電路芯片的不同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存儲器卡和CPU卡(智能卡)。
存儲器卡采用存儲器芯片作為卡芯,只有“硬件”組成,包括數據存儲器和安全邏輯控制等;智能卡采用微處理器芯片作為卡芯,由硬件和軟件共同組成,屬于卡上單片機系統。
第二種分類方法:若按卡上數據的讀寫方法來分類,有接觸型IC卡和非接觸型IC卡兩種。
當前使用廣泛的是接觸型IC卡,其表面可以看到一個方型鍍金接口,共有八個或六個鍍金觸點,用于與讀寫器接觸,通過電流信號完成讀寫。讀寫操作(稱為刷卡)時須將IC卡插入讀寫器,讀寫完畢,卡片自動彈出,或人為抽出。接觸式IC卡刷卡相對慢,但可靠性高,多用于存儲信息量大,讀寫操作復雜的場合。
第二種分類方法:根據IC卡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金融卡和非金融卡兩大類。金融信用卡是我國大力建設的金卡工程的主要媒體。由銀行發行和管理。由于IC卡上記錄了持卡人主要信息,故不一定要求消費場所與銀行聯網。比起磁卡等僅記錄少量數據的卡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非金融卡主要是作為電子證件,用來記錄持卡人的各方面信息,作為身份識別。如IC卡身份證、學生證、進門證、考勤卡、醫療證、住宿證等。由于IC卡可以記錄大量信息,并且可以分區存款,因此可以做到一卡多用,簡化驗證的手續。
RFID射頻卡的概述
射頻識別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常用的有低頻(125k~134.2K)、高頻(13.56Mhz)、超高頻,無源等技術。RFID讀寫器也分移動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術應用很廣,如: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

RFID技術的工作原理
RFID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復雜:標簽進入磁場后,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Passive Tag,無源標簽或被動標簽),或者由標簽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Active Tag,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解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統, 是由閱讀器(Reader)與電子標簽(TAG)也就是所謂的應答器(Transponder)及應用軟件系統三個部份所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發射一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Transponder,用以驅動Transponder電路將內部的數據送出,此時 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讀數據, 送給應用程序做相應的處理。
以RFID 卡片閱讀器及電子標簽之間的通訊及能量感應方式來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應耦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Coupling)兩種。一般低頻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種式,而較高頻大多采用第二種方式。
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知道IC卡是一種存儲數據的卡,而RFID是一種通訊技術,IC卡屬于RFID的一種物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