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召開的3GPPRAN第75次全體大會上,3GPP正式通過了5G加速提案。3GPP將在R15版本內,加速5G新空口(NR)標準進程,將5GNR非獨立組網(選項3)特性提前至2017年12月完成,相比原計劃提前半年時間。這意味著5G標準化時間點前移,5G的商用將會加速,包括芯片在內的5G產業鏈發展進程也將加快。然而,與4G網絡主要依托智能手機等移動通信不同,5G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業界認為,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歸納5G帶來的改變,將是“萬物互聯”。由此,5G芯片的性能也應反應出這一特性。
為海量物聯提供基礎
5G是我們即將進入的新時代。作為一種全新的移動技術,5G不僅能為高寬帶應用帶來利好,還具備低時延的特點,這對于汽車行業、系統控制及其他工業應用來說都十分重要,因為在這些應用場景之下,一毫秒的誤差就會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囊括了諸多重要技術,而關鍵在于要實現5G的可擴展性和適應性,以應對各種極端需求。5G不僅能實現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還能支持關鍵業務型服務(Mission-CriticalServices),5G還是實現海量物聯網(MassiveIoT)的重要方式。
物聯網英文名稱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起始于互聯網,并在其基礎上不斷衍生與發展,最終形成了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信息交互模式。物聯網是指通過RFID、GPS、紅外感應器以及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將所有的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以及管理的一種網絡。

淺談中國物聯網的崛起之路
1999年,中國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不過當時命名為傳感網。近年來,美國提出發展物聯網的想法,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借此機會,中國憑借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迅速融入了物聯網行業大軍。
2009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物聯網芯片——“唐芯一號”在第四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博覽會上亮相,這也意味著我國在國際物聯網產業有了話語權。
據業者分析,物聯網或將引起繼計算機與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中國物聯網已經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它不但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更是未來國家產業機構調整以及轉型的契機。
隨著“十三五規劃”以及“中國2025”等多項政策的提出,我國物聯網產業正以高態勢增長的趨勢。至2016年底,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高達950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6.67%,預計2017年其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大關。
物聯網涉及的領域
在物聯網發展的過程中,以RFID標簽、傳感器以及嵌入式系統等三個技術為核心,廣泛被應用于智能交通、政府工作、公共安全以及環境監察等多個領域。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秘書長官景輝表示,“物聯中國”已經在孕育之中,而物聯網的發展,則是全人類參與的過程。未來我們需要打破常規思維,不斷創新并推動“物聯網革命”的發展。
淺談中國物聯網的崛起之路
以車聯網和RFID標簽應用為例,據統計,從2010字2015年之間,我國車聯網用戶飛速增長,其數量從350萬爆增至1700萬,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5%。自2016年之后,我國車聯網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未來其或將迎來全新汽車時代。
另一方面,RFID電子標簽的技術應用也廣泛被用于門禁控制、產品防偽、包裹追蹤識別以及物料管理等。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RFID電子標簽市場規模高達542.7億元。在RFID電子標簽所有應用領域中,金融支付以26.7%的市場占比,排名第一。